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随着Z世代逐渐顶替消费主力军的位置,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化,在一边紧跟潮流追寻品牌商品时,又在掂量着性价比是否满足要求,因此,有质量、有保障的临期食品,也逐渐与新消费者结合,撑起来一个百亿的临期食品市场。
全拓数据显示,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按1%的库存沉淀就是300亿元的临期食品行业规模。
临期商品的产生,总结起来就是低效的供应链导致人和货无法快速匹配。我国零售行业大多采用经销商制,这导致商品从生产端到流通端往往要经过一级、二级,甚至三级,距离过长。加上为了防止串货以及为了品牌返点等原因,经销商往往会超量订货,超出自身销售能力的货最终就成了临期品。
临期食品最早出现在一些线下商超里,比如盒马生鲜、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往往都会专门设立“临期食品货架”。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临期食品超市”。这些食品在剩余期限上有的短则几天,有的长达数十天,以保质期的临近情况,动态定价销售,售价仅为原价的20%-50%。
对消费者而言,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驱动力即低价。我国相当一部分人群对商品价格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他们会认为临期食品性价比较高。此外,减少食物浪费的环保因素也是重要一环。
随着综合性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临时食品折扣店开始进驻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另一种模式是以售卖临期食品为主、临期日用品为辅的垂直电商平台,如主打“自营+商家入驻”的好食期。相比于社区式玩法的用户接近性,线上模式的优势在于直播带货的造势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运营。
全拓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三大渠道是大型商超(48.7%)、电商平台(32.2%)和社区生鲜连锁店(30.8%)。总体来看,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渠道还是较为分散的,即便消费主力转移到了年轻用户层,但线上模式尚未取得优势。临期食品依靠商超模式销售的传统做法并没有被彻底改变,而且从各项占比数据来看,依旧是线下模式更受用户青睐。
不可否认的是,临期商品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但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众对临期食品的接受程度、临期食品的货源、临期食品的合理回收期限等,都等待着一步步解决。
当前国内对于食品浪费问题越来越趋于重视,而作为食品浪费的大头,临期食品市场也将不断受到重视。在国务院发布的食品行业安全工作意见中,明确督促企业需要对食品的保质期标识和进货验收记录等严格执行,对于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的行为严令禁止,这对于临期食品行业起到了有效规范的作用。
全拓数据认为,临期食品市场将会成为整个食品行业发展中的一个庞大分支。临期食品不仅仅能够解决消费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将能够一定程度的促进对于粮食浪费的减轻,无疑是一件有利无弊的好方向。目前政策正从监管和鼓励两个角度一起促进临期食品行业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临期食品市场将会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