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类别 |
 |
|
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与绿色食品生产
来源:资源网 发布时间:2009-6-12 8:04:54 阅读:416 次
|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对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普遍重视的结果,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表现在:农业资源不堪人口发展的重负;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使农业成本上升,污染严重;“工业化农业”难以摆脱高成本、高补贴的沉重包袱;“绿色革命农业”因高投入难以为继。这些非持久性因素不仅影响当代人,还祸及子孙后代。在这种大环境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开展绿色食品加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可持续农业
1.1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1年的定义,可持续农业即“管理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发展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及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求。这种发展能够保护(农业、林业、渔业的)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应、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
1.2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历程
“可持续农业”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与它同时出现的还有“替代农业”、“有机农业”及“生态农业”等。最早人们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都是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慎重对待化学物品的应用,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重视自然资源和可更新资源的循环与利用,重点强调可持续农业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最早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美国人。美国常规现代化农业或工业化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为主要特征,占美国人口2%的农业人口足以养活全国人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农业模式所解决的问题远远不能抵消它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特R.布朗在其出版《BuildingaSustainableSociety)中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了阐述,1985年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通过了“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和“持续农业法”。
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1996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要点。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行动重要性的同时,针对持续农业发展尚缺乏可操作的具体内容与技术,凸现了“新的绿色革命”技术,指出包括改良的新品种、化肥、灌溉和农药技术等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1997年6月,在德国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系统地总结了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并使之进一步发展。
199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l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l世纪议程》,强调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1996年,中国农业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就如何迎接中国可持续的挑战,提出三项建议,其中包括调整农业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开发经济和环境效益俱佳的技术上,特别要将清洁生产概念应用于农业,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促进农业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视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里程碑。
2 绿色食品
2.1 绿色食品的概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已逐渐取代常规食品,成为人们消费的重点和趋势,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种形势下,开发有机绿色食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有人认为含叶绿素的绿颜色食品或者走上餐桌的野菜就是绿色食品,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所谓“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之所以称为“绿色”,是因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药材、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绿色食品最主要的特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富营养。
为了一般的普通食品区别开,绿色食品由统一的标志来标识。该标识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2.2 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随着化肥、农药、激素以及除草剂等的大量使用,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但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土质恶化和食品品质下降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及身体健康。一些国家开始关注农业生态和环境,发展了生态合理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操作模式。70年代初以来,美国开始限制化学物质过量投入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食品安全性。这股潮流逐渐涌向欧洲,并逐步扩大到全球。发展无公害、无污染农产品的规模及呼声越来越高。1990年5月,中国召开第一次绿色食品工作会议,宣告绿色食品工作在中国起步。同年,中国有机茶叶首次出口到欧洲绿色食品市场。1992年建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该中心1993年加入IFOAM。之后,我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逐年增长。
3 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策略
3.1 严格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要坚决制止任何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尤其是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要限期整改甚至关停。同时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人们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环保部门要加强水、气、声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质量良好。要充分发挥、利用经济杠杆,鼓励农民多施生物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残留造成的农田污染,鼓励工业开展“三废”的综合利用,实现“三废”资源化。
3.2 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最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就是进行一项生态农业建设。因此要大力加强绿色食品的基地建设与生态农业的试点建设和生态农场建设。
3.3 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为绿色食品的开发创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2)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性治理为主;(3)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 (4)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坡耕地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
3.4 加大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科研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改善农业资源和环境,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首先,要对区域农业资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分析。对资源的动态变化和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建立相关的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二是建立一套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体系,使其既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又有利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三是开展科技攻关,积极研究工业无废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三废”资源化的技术和工艺。四是大力培育农用生物新品种。使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营养丰富等特性。
3.5 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的开发力度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的用量
多施有机肥及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是生产绿色食品的一项关键措施。由于传统有机肥的堆制方法落后,有效成分损失严重,加之数量有限,使用有机肥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应积极开展工业化方法制造有机肥,以降低成本,提高肥效。保证供应,并使之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