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近日在京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曝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专家指出,2015年4月,“草 莓残留乙草胺超标”事件,让北京市昌平区观光采摘游客骤降21万人次,辽宁东港市“五一”期间供应量暴跌至零。谣言不 仅引发消费者恐慌,更导致销量骤降,价格下跌,影响相关产业健康发展。(7月16日人民日报)
香蕉浸泡不明液体、西瓜打针、避孕药黄鳝、激素白羽鸡、注水螃蟹……对这些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农业部专家 一一辟谣、澄清。问题是,这些食品安全谣言,都是些“陈年老谣”,专家的辟谣对它们的杀伤力很小。隔一段时间,这些 谣言又会在一些微信公众号、网络甚至媒体上亮相,既给相关食品行业带来巨大伤害,也让民众“谈食色变”,对食品安全 问题高度敏感。一旦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民众会以“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传播和放大这些谣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谣言频发,不是专家辟谣不力,也不是民众缺少分辨力,而是我们的食品行业,给 了民众太多的痛。所谓“一朝招蛇咬,十年怕井绳。”近年来,有很多严重影响民众饮食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 谣言一样真实存在着。三聚氰胺牛奶、苏丹红鸭蛋、无根毒豆芽、福尔马林孔雀绿浸泡的水产品以及僵尸牛肉、注水猪肉等 ,食品市场上,只有民众想不到的食品,没有不法商家做不出来的食品。至于农药化肥残留、违规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有 害菌超标等,更是问题食品的标配。可以说,正是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给了食品安全谣言生长的空间。
因此,遏制食品安全谣言,要找准民众痛点,铲除其存在土壤。对食品行业主管部门、卫生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来说,需依法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违法厂家及销售企业等予以处罚,而不是纵容或消极对待。现实中,确实有不少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源于媒体曝光,而非相关部门的主动作为。今年5月,泰州就发生黑作坊制作的问题凉粉,经相关部门“洗白”后堂而皇之进入市场销售。问题发生后,相关部门并不是第一时间查处,而是互相推诿卸责。显然,我们还需通过追责,促进相关部门积极履职。随着问题食品的不断减少,谣言自然会随之减少。三聚氰胺事件后,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对奶粉业予以严格监管,国产奶粉连续7年100%合格就是一例。
谣言止于真相。在食品安全谣言发生的时候,相关部门需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辟谣,切断谣言传播的路径。相关部门还应加强日常科普工作,将一些食品安全常识乃至科学知识告知民众,增强民众的分辨能力。同时,对于食品谣言制造者及发布平台,相关部门要果断出击,斩断其背后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