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产能过剩这个离食品行业似乎相当遥远的名词,已悄然侵袭至速冻米面行业。
最近两三年来,随着原有速冻米面企业产能的不断释放、新企业不断进入,以及受经济形势影响导致的消费势头受遏,过去十几年来始终处于上升态势的我国速冻米面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征兆。文 / 吕翠平
圈内流传
“郑州某速冻老板跑路”
2015年1月初,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空气中还弥漫着新年的气息,速冻米面行业却笼罩在一片凝重的气氛中。“郑州某速冻食品企业经营惨淡,老板跑路”的消息在行业圈内暗暗流传。
之后不久,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打造成为西南地区最大、档次最高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的四川天伦集团也被媒体爆出资金链断链,工厂停产,董事长失联。
更有业内人士称,种种迹象显示,部分速冻食品企业正经历着最困难的时期。
过去在人们眼中一直被视为“朝阳行业”的速冻米面行业,为何会集中陷入这种困境?
四川龙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郭志军一语道破玄机:“行业产能过剩了。”
河南福润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桢也赞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日益激烈的价格战就是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之一。
其实,随着生产速冻米面食品的企业越来越多,为在市场上站住脚跟,小企业利用价格优势抢夺市场早已有之。但是,这种战争从来没有像最近三四年来这样惨烈。业内人士透露,市场上有的水饺一斤售价仅三四元。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中小企业之外,三全、思念等大品牌为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也自降身价加入混战。这在节假日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小企业纷纷感慨“生意没法做了。”
外行大量涌入,内行不断扩产
我国的快消品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作为快消品行业的一个分支,速冻米面行业为何会遭遇产能过剩的情况呢?
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与政策的引导有一定关系。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冷冻食品行业的预期发展目标是1000亿元,比2010年的510亿实现翻番,年复合增长率15%。由此,速冻米面行业成为投资的热点,外来资金不断流入。在外行看好速冻米面行业纷纷进入的时候,行业内原有的企业也在不断扩大产能。
以行业老大三全为例。
2010年,三全的总产能在25万吨左右,供不应求,春节时订单的满足率仅为40%~50%。
自2010年开始,三全开始进行密集地产能扩张。2010年1月,在广州建设年产7万吨的华南基地;7月,在天津投建年产9万吨的华北基地;10月,在江苏太仓投建年产7万吨的新项目。2011年3月10日,三全宣布在郑州本部再增添15万吨/年的新产能。
新企业纷纷投产,原有企业又不断进行产能扩张,叠加释放效应之下,过剩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位速冻米面从业人员坦言:“有的企业生产一吨水饺只赚二三百块钱。这也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感觉一年忙到头不赚钱的原因。”
在速冻米面行业从业多年的王利斌认为,价格战、利润薄、倒闭潮三者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价格战导致利润率降低,利润低,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抗风险能力就弱,就容易出现倒闭。
产能过剩,旺季不旺渐成魔咒
在王利斌看来,尽管目前行业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倒下去了,但是一切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速冻米面行业还将继续进行大浪淘沙式的清洗,行业内产品缺乏特色,仅靠低价位博取市场,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将陆续被淘汰出局。
也有人的看法与王利斌不同,龙旺食品的郭志军就认为目前过剩是相对过剩:“并不是说消费者对于速冻食品没有需求了,而是生产企业产能释放的速度太快,高于人们消费速冻食品的增长速度。”
事实确实如此。在过去的数年中,我国的速冻食品行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尽管也处于上升通道,但是,却远低于速冻食品增长的速度。
特别是最近两年来,在国家八项规定等政策的影响下,我国整体的消费势头都很萎靡,速冻米面行业普遍反映“市场比较平淡,销量不如预期”。
自去年8月份,速冻食品行业进入旺季以来,经销商对产能过剩情况的感受最为明显。就在冬至前夕,有经销商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水饺销量已经明显开始上升,但是去年却始终比较平淡。后来,这种情况又在元宵节再次上演。旺季不旺的现象已经成为速冻米面行业的魔咒。 (更多详细内容,请阅读《冷冻食品》杂志201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