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副书记刘伟在参加省政协农业界委员分组讨论时,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省一些传统名牌农产品,有虚名、不好吃。刘伟的批评引起了委员们的共鸣。其实,刘伟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等不同的场合,已经多次批评过我省某些传统名牌农产品。
刘伟的批评之所以能够引起委员们的共鸣,就是因为他没有照顾面子说出了真话。刘伟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他是为了不断创新而批评,为了持续发展而批评,为了山东农业的美好未来而批评。
众所周知,我省拥有诸多传统名牌农产品,像莱阳梨、肥城桃、章丘大葱、潍县萝卜等,数量之多在全国无出其右者。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许多传统名牌农产品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有一些更是名存实亡。所有的传统名牌农产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有其优点,也有其弱点,但是市场不实行终身名牌制,如果你的弱点得不到改良,或者你的优势被弱化,就会无情地被市场抛弃。有的委员认为,若干年来,我们某些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就没有提纯复壮过,品质自然下降。有的委员认为,传统优势的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和管理不科学有关,有的甚至在省外不敢打自己的品牌了,而是冒充外省的品牌打市场,这是非常令人痛心和可怕的。
要想让昔日的名牌农产品重铸辉煌,既要不断改良,又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这是永葆品种青春、不被市场抛弃的惟一选择。在这方面,刘伟特别表扬了沾化冬枣,他说沾化冬枣也曾经面临着品质下降的问题,经过两三年的标准化生产,现在已经大有改观。
无原则的表扬是麻醉剂,建设性的批评则是发展的有效动力。希望刘伟的批评能如当头棒喝,惊醒某些地方某些人,自此不做井底之蛙,不再孤芳自赏,以更加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我省农产品的传统优势永远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