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山东省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但近来却陷入出口“滞涨”的窘境,亟待迈过日、美市场变化和国内企业“内功”不足这两道门槛。
经济导报记者从青岛海关获得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7个月山东出口食品82.8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7月份出口12.4亿美元,同比仅增长了1.5%。
据了解,食品出口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和欧盟需求的减少。前7个月,全省对日本出口食品24.3亿美元,下降6.3%,占出口总值的29.3%;对欧盟出口12.8 亿美元,仅增长了0.5%。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需求减少,日元贬值也大大压缩了山东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去年底日本开始实施的安倍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日元大幅贬值。今年1月份日元对人民币的折算率为0.0744,8月份折算率为0.0621,今年以来累计贬值已达16.5%。由于日本是山东最大的出口市场,山东出口商品通常以日元计价,因此日元贬值意味着出口企业降低出口价格。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提价空间有限,日元贬值带来的商品折价部分将由我方企业埋单,导致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此外,美拟对进口食品实施新规或将牵累我食品出口企业。在世贸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委员会近日召开的第57 次例会上,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的实施细则《人类食品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法规》和《种植、收获、包装和保存供人类消费农产品法规》的评议期从5月16日延长至9月16日。该细则一旦生效,意味着我国所有输美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存储企业均须改变现有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这将极大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成本,加重企业负担。
与此同时,山东食品企业的“内功”也有所欠缺。据了解,水海产品和蔬菜是山东的主要出口品种,但由于深加工程度不够,造成出口产品附加值明显偏低。加之成本上升导致产品订单逐渐被东南亚及南亚等国抢占,不少企业甚至依靠出口退税才能勉强生存。
可以预计,随着日元贬值和中日双方“政冷经也冷”局面的延续,山东食品出口将继续因此被拖后腿;欧盟依然没有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其需求增长的空间也十分有限;而美国对进口食品实施新规也表明,国际食品监管将日趋严格,这同样将会给山东食品出口带来较大阻力。
值得一提的是,前7个月山东对东盟出口食品10.8亿美元,增长18.9%。显然,坚持多元化市场路线,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是省内食品企业的一条“突围”之路。此外,山东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国外贸易新规,抓紧接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加强产品的研发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这样才能化解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逐步走出“滞涨”困局。
(导报记者 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