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天就能出笼,一定是用激素催起来的。
集中饲养,给鸡吃饲料,既不安全也没有营养。
散养鸡肯定要比饲养鸡安全吧……”
尽管很多具备一定理性思维的消费者对于“长6只翅膀的怪鸡”这类荒诞的谣言嗤之以鼻,但工业化养殖肉鸡的品质仍令他们怀有种种疑虑。
由中国消费者协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办的“科学引导、放心消费 禽类食品安全消费大家谈”活动日前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介绍了禽类消费的科学知识,针对普遍的禽类消费误区进行了解析。不妨对下面这些问题自己画个判断符,看看你的认识是对是错——
42天出笼的“速生鸡”是激素催熟的?错
“消费者对工业化养殖禽类确实存在误区,尤其是对于‘速生鸡’以及家禽使用饲料喂养误解很深。”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研究员和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刘华贵研究员如是说。这两位专家都是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该体系集中了该领域里的22位岗位科学家和20家综合试验站。
很多消费者都关心畜禽是饲料喂出来的还是吃粮食的,这个问题在专业人士看来很奇怪,刘华贵说:“饲料也是由粮食配制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豆粕,另外还会针对畜禽的营养需求使用多种动物营养添加剂,有补钙、补磷的,饲料中缺少什么就补充什么,以保证动物营养全面、生长健康、抗病力强。打个比方,饲料之于畜禽,就像配方奶粉之于婴儿。”
“速生鸡”这个词则反映了消费者对于快大型白羽肉鸡的片面认知。对肉鸡养殖没有基本认知的人感觉42天就能出笼“太快了”,想当然地分析认为“是靠药物和激素催熟达到的”。刘华贵指出,这是现代育种技术进步的结果,与药物、激素无关,“快大型白羽肉鸡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快速生长的品种,吃得多、长得快,就像现在的玉米、水稻新品种,产量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其次,现在饲喂的都是全价配合饲料,营养丰富,而且鸡舍环境洁净、无疫病,不冷也不热,使得白羽肉鸡能快速成长,健康地走上餐桌。“事实上,目前,38天出笼都是正常的”。
除了安全性,消费者对于工业化养殖肉鸡的质疑也包括其营养价值及口味,人们认为,较之散养的鸡,“速生鸡”既没营养又不好吃。
“人们常抱怨说现在的鸡肉不如小时候那么香,”刘华贵说:“确实是这样的。通过测定发现,工业化养殖肉鸡的风味物质累积较少,风味不及散养鸡;另外,二者在蛋白质等常规营养成分的含量上没有差异,但在游离氨基酸等成分方面有差别。”
这种差异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营养咨询专家刘纳进一步解释说,肉质的营养成分跟动物的品种及其吃的食物有关。动物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其能主动寻找身体需要的食物,这种觅食的主动性使散养鸡的营养摄入比较均衡。另外,散养鸡拥有更多的空气、阳光以及空间,使得肉质更佳,也更符合动物福利的标准。
不过,关于“营养价值是工业化养殖肉鸡的品质的短板之一”还存在争议,张宏福说,去年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一则综述研究称,与常规食品相比,有机方式生产的食品不会更健康或更有营养。
至于目前肉鸡工业化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位专家并不讳言——确实存在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1950年美国FDA首次批准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抗生素自此全方位推广应用于畜牧生产。2006年欧盟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投放任何种类的抗生素,其后很多国家纷纷跟进。不过,目前美国和中国都还没有禁止。我国对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品类和剂量均有严格的规定,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保证食品安全,但生产实践中可能存在滥用的问题。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