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吃不起",现在是"不敢吃"。”今天,2013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现场咨询检测服务活动在京举办,一位消费者现场阅读免费发放的食品安全知识读本时发出此感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农化产品质量问题事关食品安全。
该活动由国家质检总局发起,每年的“3·15”都会举办,向公众宣传知识,并免费提供产品检验、检测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李学林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长期以来,我国人多地少,总量不足,农业生产以追求高产为主导。现在,很多食品安全事件问题就出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上。”
“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一些生产者在监管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钻空子。”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宋心仿说,“我们的农产品生产仍处于主要靠化肥、农药及激素类催长剂等物质来催产、催效的阶段,农药、化肥的质量也需纳入源头把控的重点。”
针对全国人大代表反映的问题,今天,国家质检总局执法司负责人严冯敏介绍,不久前,在2013年“质检利剑”行动中,辽宁、黑龙江等11省(区)的质监局对涉嫌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的生产企业开展执法检查集中行动。据悉,现场抽检化肥产品139批次,目前已检出18个批次不合格产品,查获不合格化肥400余吨。
“化肥偷减养分、虚假标识、无证生产、尿素产品滥用名称等违法行为是我们重点检查打击的范围。”严冯敏称。
“现在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都是在县以上,乡镇基本是空白。”宋心仿还发现,食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在基层,而监管机构却都在县城以上,这种不匹配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较大隐患。作者:于宛尼
日照食品网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