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正值秋季蔬菜上市时节,北方部分地区蔬菜遭遇“低价滞销”难题。在山东,各地频发“菜价伤农”事件,菜价达到了全年最低点。如何保护菜农种植积极性,引导蔬菜种植进入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中去?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做好信息保障工作,建立健全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体系,建立解决蔬菜“卖难”和“买贵”的长效机制,维护农户和消费者的双重利益。
[新闻报道]
山东蔬菜遭遇"价低滞销"难题
“德州20万吨芹菜无销路”,“济南平阴万亩青萝卜滞销,4分一斤没人要”,“莴苣价格进入谷底”……近日,有关山东蔬菜丰收难销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10月以来,随着蔬菜大量成熟收获,山东省的菜价达到了全年最低点。
[原因何在]
蔬菜滞销 信息不对称或是主因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今年部分蔬菜品种滞销,与种植缺乏科学规划有直接关联。孙久鸣说,今年销售种子时,他们就发现很多菜农准备大规模种植萝卜,蔬菜站的工作人员也曾劝说大家种这么多萝卜不好卖,但是不少菜农认为去年萝卜价格低今年种的肯定就人少了,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因此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
为农户服务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社定量不定价之困
对于菜农来说,如何抵御市场风险仍是关键。近几年,为抵御市场风险,农业合作社、农超对接等生产流通方式被广泛推广并发展得如火如荼。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山东省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6633家,居全国首位。
然而,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有效避免“菜贱伤农”问题上,本应起主要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有心无力。“真正实现农超、农销对接的很少,即便有签单,也只是定数量不定价格。”阳谷园艺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刘义元28日对导报记者表示,随行就市的签单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菜农利益。
[解决之道]
“菜贱伤农”呼唤政府责任担当 多伸市场之手
表面上看,蔬菜种植与销售是菜农与市场的事,因为菜农“扎堆种植、集中上市”引发了供需失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当甩手掌柜,对“菜贱伤农”的现象视而不见。如果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直接影响到了菜农的利益,政府就应该及时伸出有形之手,帮助菜农走出销售困境。
如今出现的蔬菜等农产品卖难、价贱现象,不少都是连片、规模种植,直观地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的结果。但是,症结显然不在于产业化,而在于市场化没有同步,或者说不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产业化,供需脱节或者供求失衡所致。因此,要切实解决问题,遏制农产品卖难循环出现,关键还得多伸市场之手。
农超对接缩减流通成本是关键 蔬菜从菜地到百姓餐桌,需要经过一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社区农贸市场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运输费、摊位费、人工费,层层加价,最终这些价格都要压到百姓餐桌上。如何缩减流通成本,成为解决“卖难”“买贵”的关键。
德州市蔬菜办公室主任李春华介绍说,对于菜价的调节,超市无疑比农贸市场的个体户更强,更有能力开展一些促销活动,而参与农超对接的超市力度会更大。据介绍,德州市目前参与农超对接的超市共有30家,他们对菜农以相对高的价格购进蔬菜,然后以相对低的价格销售,将以往中间环节的开支让利于菜农和市民。
[他山之石]
菜贵伤民、菜贱伤农 扬州出招破解"菜价怪圈"
菜价贵一哄而上,扩大种植菜价压低,菜贱伤农又不愿再种……一边是“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一边是白菜成堆扔、萝卜烂在田里无人要,“菜贵伤民”与“菜贱伤农”轮番上演,菜价似乎已成难以破解的“怪圈”。记者调查发现,破解“菜价怪圈”,扬州正在出招:建设食品工业园助推蔬菜深加工、与农户签约实现订单生产。目前,这两种方式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