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业界人士分析,CPI重回“1时代”,表明通胀压力大为减轻,同时意味着经济具有一定的下行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食品尤其是蔬菜价格的同比涨幅仍然较高,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5%,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1.1%,成为拉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力量。为何今年以来在CPI涨幅回落的同时,食品价格涨幅却始终居高不下?
由于生产成本与物流成本持续增加,这轮食品价格上涨具有长期性特征。不论是种植端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还是食品加工、流通等环节中的成本,长远来看都有着继续上涨的趋势。虽然目前整体物价处于较低水平,但是食品价格的升势却未停止,因此,控制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反弹之弦绝不能放松。而且,食品消费的刚性,决定了一旦其供应受天气、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波动,那么局部地区极易出现供需缺口,造成部分食品价格急涨急落。
同时,今年以来粮价一直处于温和上涨中,9月份粮食价格上涨3.7%。目前秋收已经从南至北次第展开,山东、河南等产粮大省反映秋粮生产好于往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实现“九连增”,为稳定粮价这一“百价之基”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粮食产量的基数已经较高,未来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而在种粮成本逐步上升的同时,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因而我国粮价始终有着较强的补涨动能。这使得食品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加大。
有专家认为,未来影响我国通胀压力的因素仍然较多,有可能还会出现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新因素。目前美国已重启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各国央行重新给市场注入流动性时,我国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进入下半年,美国、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国遭遇严重干旱,导致全球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价格飞速上涨,也有可能向国内粮食价格传导。
虽然9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7.6%,但是价格快速下降会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从而有可能造成下一个上涨周期。近两年,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涨落特征表现得愈发明显。
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逐渐见效,近期诸如PMI等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回暖迹象,9月份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均显示出,经济出现了较明显的回升势头。在经济回升期,社会总需求增加将带来工业品价格上升,同时会沿着从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产品再到食品的链条传导。另外,物流成本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今年发改委曾三次下调成品油价格,但是迄今汽油仍累计上涨560元/吨,柴油上涨590元/吨。在油价上涨推高物流成本时,由此带来的食品涨价压力同样不小。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涨跌周期大为缩短,为宏观调控带来一定难度。不过,目前食品价格仍属于结构性上涨,只是少数食品品种因为季节性、地域性错配而出现了短暂的供需缺口,就单个食品品种而言并不具备长期大幅上涨的基础。这意味着,在物价处于总体可控范围内时,个别食品涨价完全可以通过增加产量或者调剂的方式来熨平。而抑制食品价格快速上涨需要多措并举,既需要及时引导农民调整种养殖结构来调节供需,又需要健全和完善价格发布和监测制度。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李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