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是全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和加工基地。从几分钱一斤到现在创造20亿元产值,小小的海红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它正是日照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些“小问题”的报道,展现出日照蓝色经济的腾飞,这正是我们要做的。
今年产量有望突破60万吨
为了方便养殖以及加工海红,岚山区海红养殖户王仕庆专门租了一个院子,加工设备都放置在厂房里面。
据他介绍,海红的养殖管理比较简单,只要放在海中,海红就会自己觅食,然后长大。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海上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其中浒苔幼苗和残体就是海红最喜欢的食物之一。“每年我们养殖的海红吃掉了不少浒苔幼苗,这对日照海域的净化应该很有作用。”
2004年之前,王仕庆一直从事海红批发零售生意,逐渐他有了养殖海红的想法。“2004年投资了200万开始养殖海红,投资基本上当年就收回来了。”王仕庆说。
经过七年多海红的养殖,现在的王仕庆已经成为荻水村乃至岚山区的海红养殖大户。目前,王仕庆共养殖海红10万多皮,每条的年产量在60斤到80斤,今年王仕庆就能收获海红超过700万斤,“2004年,每条海红的价格是两块五左右,现在每条的价格已经涨到七块五一条了。”
根据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1年贻贝养殖加工情况调研报告,日照的海红养殖规模正在逐年扩大,2010年,日照市海红年产量在30万吨左右,预计今年海红产量会超过60万吨。
日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养殖和加工海红,现在每年出产的海红以及海红加工品有十分之一左右销往国外,其余大部分则销往国内一些省份。
目前,日照已经成为已全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和加工基地。2010年,山东的海红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70%,而这其中有90%的海红产自日照。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从日照直接出口贻贝超过1000吨,货值近200万美元,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2000吨,预计全年从日照直接出的口贻贝将超过3000吨,货值超过700万美元。
海红相关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日照海红的发展正在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中,不但包括海红的养殖、加工和流通,更重要的是海红的发展带动了与其相关的产业发展。
根据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1年统计数据,日照今年共有1500万条养殖皮条,以每条7元钱的价格来算,仅皮条一项,2011年的养殖费用就有1亿多元人民币。
据日照市金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安介绍,每到海红加工旺季,仅该公司就需要2000多名工人,加工旺季大约要历时3到4个月,每月每人的工资有2500元左右。
海红的养殖也需要劳动力,王仕庆共有5条船,捕捞季每条船至少需要4个船员,每个出海船员每天的工资至少150元,而捕捞季也要至少80天,算起来每个船员的月工资也不会低于4000元。
“这还仅仅是船上工人的工资,捕捞季节码头上还需要不少的劳动力。”王仕庆说,最重要的,日照海红的捕捞和加工旺季是在每年的12月份到次年4月份期间,这段时间正是海洋捕捞淡季,渔船、码头闲置,渔民没有工作,“贻贝养殖、加工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所以海红用工正好弥补了渔民这段时间的收入空白。”
“现在不是捕捞海红的时候,两个月后,海红开始捕捞的时候你再来,那景象绝对让人吃惊。”王仕庆对记者说。
除了皮条和用工,还有市场流通、冷冻加工、干燥加工等相关产业也因海红的发展而得利。乐观估计,今年日照海红以及相关附属产业的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
将投3.6亿建海红高端基地
目前,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日照海红加工企业已经达到11家。据了解,2010年和今年,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日照市相关部门连续两年针对海红做了专题调研,对于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陆上加工环节海红容易产生问题,比如清洗、去壳、晒干、包装等,加强加工环节的管理监督,才能确保日照海红质量安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日照检验检疫局一工作人员说,专门为此举办出口海红专题培训、研讨班,帮助企业完善管理体系,并在海红出口方面采取快检快放、降低检测费用等具体帮扶措施。
据了解,日照将陆续推出多种举措来促进海红的发展,其中正准备兴建的“中国(日照)贻贝高端生态养殖及加工出口示范基地”可谓是众多项目之中最大的一项,预计项目总投资3.6亿元。“建成后,示范基地将集海红生态养殖以及加工出口于一体,将对海红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该工作人员说说。
除了建设生态养殖和加工出口示范基地,日照海红加工企业正在运作成立贻贝协会事宜,采访中,金安接到一个电话,得知贻贝协会已经得到日照市民政部门的批准,“贻贝协会面世指日可待了。”金安高兴地说。
除了贻贝协会,日照市相关部门正在准备创建日照海红品牌,“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企业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才也会跟着提高,源头产品质量关才能把好。品牌对于提高日照食品整体形象,增强日照食品企业竞争力,维护日照海洋旅游城市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说。